体系认证一站式服务专业机构出证,证书真实有效
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新华社记者22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5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锚定“双碳”目标,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
截至今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21.5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约59.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5.9%增至2024年的19.8%,煤炭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56.8%降至2024年的53.2%;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全球占比超过40%……一组组数据,见证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6.8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提前6年多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装机容量目标。
节能降碳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既利当前、更利长远。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率达到11.6%,达到“十四五”目标进度要求。
此外,我国产业低碳化进程加速。稳步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钢铁落后产能超1.5亿吨。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430家,全国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约20%。国家层面累计培育绿色工业园区491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18%。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6.4%。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步伐加快,废弃物回收体系不断健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国主要城市回收网点已超15万个。今年一季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量同比大幅增长70%,主要互联网回收平台废旧手机回收额同比增长50%。
得益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底色鲜明:202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设立5个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上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约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理念。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90%,27个省份出台碳普惠政策;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中,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我国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消费活力持续提升。
“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始终以扎扎实实的行动,推进“双碳”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和智慧——
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坚决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多边机制,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全面参与引导各领域气候问题磋商;
积极推动全球绿色转型。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目标。向全球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十四五”期间出口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目前,我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员额。2016年以来,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总额超过1770亿元,有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切实履行‘双碳’有关协调职责,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这位负责人表示。
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认证不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需要绿色低碳认证?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承担着重要责任。绿色低碳认证体系应运而生,成为衡量企业环保水平、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通过认证的企业不仅能获得政策支持,还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绿色低碳认证通过第三方权威评估,为企业提供客观的环保绩效证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消费者、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识别真正的绿色企业。同时,认证过程推动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认证的主要类型
国际通用认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国际公认的环境管理标准,评估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绩效。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是全球公认的能源管理标准,帮助企业系统化监控能源使用,精准识别高耗能环节并实施改进。碳足迹认证通过计算和评估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促进产品低碳化。
国内权威认证
中国低碳产品认证针对产品进行低碳性能的评估和确认,通过认证的产品可展示其低碳环保特性。绿色生产管理体系认证助力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目前正在试点阶段,聚焦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纺织品、电子电器等11类产品。
绿色低碳认证的企业价值
提升市场竞争力
获得绿色低碳认证的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某光伏企业在获得认证后,海外订单增长35%,产品溢价空间达20%。在家电市场,带有“低碳认证”标识的冰箱在电商平台的搜索量比普通产品高20%以上。建材企业凭借认证证书参与投标,中标率可提升40%。
优化运营与降本增效
认证过程要求企业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面诊断和优化,从而发现改进空间。某钢铁企业通过认证引入余热回收技术,每年节约标准煤1.2万吨,降低生产成本800万元。某汽车零部件厂在碳足迹核算时发现高能耗生产线,更换节能电机后,一年节省15万元电费。 ISO50001认证企业平均能耗成本可降低12%-25%。
强化政策合规与风险管理
绿色低碳认证符合国家环保法规要求,帮助企业规避因环保不达标导致的罚款或限产风险。根据《节能监察办法》,未达标企业最高可罚200万元。认证企业可享受政策红利。广东省对获得ISO50001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某家电企业通过认证后,其节能产品被纳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订单量增长30%。
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认证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某汽车厂商通过认证研发了铝合金车身技术,实现单车减碳1.2吨;电子电器领域的ROHS认证促使企业淘汰有害物质,研发替代材料。钢铁行业通过低碳认证倒逼企业升级设备、改进工艺,整个行业的碳排放水平逐步下降。
优化供应链协同
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在选择供应商时优先考虑已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苹果公司供应链报告显示,93%的供应商已通过ISO 14001认证。认证企业可进入政府采购绿色清单,提升中标率。某建材企业通过认证后,中标率提升40%。
塑造可持续品牌价值
获得绿色低碳认证的企业ESG评级平均提升2个等级,品牌价值显著提升。某服装企业通过碳中和认证后,其联名款产品首日售罄率达95%,品牌搜索指数平均上涨158%。
认证流程与未来趋势
申请碳产品认证证书分为五个关键步骤:
-
明确认证类型和标准
-
准备基础资质、产品信息和碳排放核心材料
-
选择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
-
接受文件审核和现场核查
-
整改、拿证和维护
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正在推动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试点期限3年,包括建立工作体系、提高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等八项任务。
政策持续深化
国家正加快建立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机制,简化认证流程。同时积极推动绿证国际互认,提高绿证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生效,没有碳认证的产品可能面临额外关税。获得认证成为出口企业的“通行证”,对开拓国际市场至关重要。
绿色金融支持
获得绿色低碳认证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绿色金融支持。部分银行对认证企业提供利率优惠10%的贷款;符合条件的企业还可发行绿色债券融资。政府正推动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结果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采信依据,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某服装企业通过碳中和认证后,联名款产品首日售罄率高达95%,品牌搜索指数飙升158%。某钢铁企业引入绿色生产管理体系后,年省燃煤费用800万元。绿色低碳认证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行证。未来三年,随着国家在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等11类产品中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企业绿色转型之路将更加清晰。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际规则落地,未获认证的企业将面临20%额外关税和市场准入壁垒。绿色低碳认证已从政策倡导变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选项。



在线客服 